本报讯【全媒体记者余子威 通讯员刘晓东 宁婧】“谢谢儿童保健康复科的医护团队,现在丁丁(化名)的发音清楚了很多!”近日,丁丁的父母来到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向儿童保健康复科的医护人员表达谢意。原来,丁丁患有功能性构音障碍,吐词不清,经该科治疗后恢复。
据了解,4岁的丁丁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问题,很多发音都不准确。比如,将“哥哥”说成“的的”,“苹果”说成“苹朵”,“泡泡”说成“抱抱”。在幼儿园里,其他小朋友听不懂他的话,这让丁丁变得沉默寡言。
数月前,父母带着丁丁到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保健康复科就诊。医生排除了运动发育障碍、听力障碍以及语言发育迟缓等问题,确诊丁丁为功能性构音障碍。
康复治疗师为丁丁制订了一套详细的训练计划。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构音器官功能训练和矫正发音训练两部分。在构音器官功能训练中,丁丁接受了呼吸训练、舌灵活性训练、唇协调性训练;在矫正发音训练中,治疗师重点对丁丁的音素、词组错误进行纠正。康复治疗师还为丁丁的家长布置了家庭练习任务,要求家长每天都陪伴孩子进行言语练习。
经过4个月的训练,丁丁说话清楚多了,与其他孩子沟通变得顺畅起来。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保健康复科康复治疗师罗兰介绍,临床上构音障碍分为三类:运动性构音障碍、器质性构音障碍、功能性构音障碍。功能性构音障碍是指患者不存在任何发音器官及听力器官发育障碍、运动障碍,却出现了部分发音错误或不准确的情况,俗称“大舌头”,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罗兰表示,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说话不清楚,尤其是发音错误比较多,要带孩子及时就医。医生做排除性检查后,将通过语言发音评估(构音障碍的评估)以及音素、词组、句子等发声检查来确诊孩子是否患有构音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