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赵玲 实习生 徐陈静 通讯员姚敏 肖清心
当身体发出“警报”,您是选择“硬扛”,还是主动进行健康管理?在“坚强”的标签下,许多男性正默默承受着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压力,让健康在忽视中逐渐透支。在世界男性健康日即将来临之际,记者走进襄阳市中心医院,聚焦那些被忽视的“男”题,呼吁男性打破沉默,主动管理健康,坦然面对情绪,学会为自己“减负”。
警惕身体早期警报
对许多男性而言,身体发出的早期警报,常被“小毛病,忍一忍”的观念所掩盖,这往往成为健康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45岁的自媒体从业者李先生(化姓)对此深有体会。过去一年,尿频、尿急和频繁起夜严重困扰着他,他却总归咎于“年纪到了”或“水喝多了”。尽管睡眠质量急剧下降,白天精神不济,他仍因“工作繁忙”和“难以启齿”为由拒绝就医。在妻子的再三催促下,他才走进襄阳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检查结果显示:良性前列腺增生已发展到中晚期,需要手术干预。
李先生的情况并非个例。泌尿外科主任陈斌指出,此类患者常将不适归咎于自然衰老,因选择忍耐而普遍延误诊治。
陈斌表示,良性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通过规范的药物或微创手术,完全能显著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拖延不仅会加重痛苦,还可能引发尿潴留、肾功能损害等更严重后果。
专家表示,李先生的案例只是男性生理健康困境的一个缩影。步入中年的男性成为“三高”、脂肪肝、肠胃问题的高发人群。久坐、缺乏运动、熬夜、过量饮酒、饮食不规律以及超负荷工作,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损害他们健康的主要风险因素。
专家强调,男性从40岁起必须树立主动健康管理意识。年度体检是关键防线:应重点关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尿酸指标;通过腹部B超和肝功能评估肝脏状况,并在45岁后做一次肠镜。唯有重视身体警报,才能将大病风险扼杀于萌芽之中。
正视隐蔽的心理危机
相比身体不适,心理上的困扰更难以被察觉和言说。在“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社会观念影响下,许多男性的负面情绪被压抑,最终演变成一场内心的风暴。
42岁的销售精英张先生(化姓),在旁人眼中是“人生赢家”。近半年来,他却陷入无法自拔的精神困境:持续疲惫、对任何事兴味索然、失眠、易怒,甚至独自流泪。他隐约感到自己可能“抑郁”了,但“成功男人不该有心理问题”的念头,让他羞于求助。他试图用忙碌工作掩盖问题,结果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反而大幅下降。
最终,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鼓起勇气走进了襄阳市中心医院精神心理科门诊。诊断结果是中度抑郁症。“男性抑郁的表现往往很隐蔽。”精神科副主任胡梅解释,“他们很少直接说‘我难过’,而是表现为易怒、有攻击性、酗酒或工作狂。社会对男性‘必须坚强’的刻板印象,成了他们求助的最大障碍。”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男性自杀死亡率远高于女性,背后是大量未被正视的心理健康危机。
“接纳负面情绪,是维护心理健康的第一步。”胡梅表示,男性朋友需要从观念上认识到:悲伤、焦虑、恐惧是人类共有的正常情绪,如同感冒,与意志力或性别无关,任何人都可能遭遇。积极与伴侣、亲友沟通,或培养运动、爱好等健康减压方式,都是有效的自救途径。当自我调节失效时,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专业帮助,不是懦弱,而是对自己和家庭负责的勇敢表现。
平衡多重角色压力
在现代家庭中,男性常身兼数职——既是支撑家庭的顶梁柱,也是肩负责任的丈夫、父亲与儿子。多重身份叠加的压力之下,他们往往最先透支休息时间、忽视自身健康。
32岁的中学教师王先生(化姓)半年前初为人父,女儿的降生在带来喜悦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份沉甸甸的“甜蜜负担”。他白天忙于教学,夜晚和妻子轮流起夜喂奶、换尿布,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周末则被家务与育儿填满。个人空间遭极度挤压,因身心疲惫与育儿观念分歧,与妻子的沟通日渐减少,记忆力也随之明显衰退。直到参加医院举办的“新手父母课堂”,他才意识到自己正经历典型的“父亲角色压力”。
“社会往往更关注新生儿和母亲,而新爸爸们的身心健康同样需要被看见。”胡梅指出,这种长期过载状态,不仅影响个人健康,也波及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
胡梅解释,从“单身”到“丈夫”,从“儿子”到“父亲”,每次角色转换都伴随压力。中年男性还可能面临“职场天花板”与“父母养老”双重挤压。平衡多重角色,关键在于学会“授权”与“自我关怀”。夫妻应坦诚沟通,根据情况合理分工育儿,避免一方过度透支。“创造”属于自己的时间,每周哪怕抽出一两小时运动、阅读或独处,也能为内心有效“充电”。
在养育孩子的同时,别忘了定期安排“二人世界”,这是维系夫妻亲密感的重要方式。夫妻共同学习育儿知识,提升对家庭关系的理解,能有效避免因观念不同产生的矛盾。请记住,健康的家庭不需要耗尽自我的“超人”,而需要懂得适时“减负”、保持身心健康的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