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家康介绍正在搭建的大棚
□全媒体记者徐勇 通讯员刘鑫 徐洪珍 文/摄
11月19日,襄州区古驿镇,百余亩新近整理的土地上,邓家康一边指挥工人搭建大棚,一边略带腼腆地笑着对记者说:“明年夏天,营收破百万元应该没问题。”届时,距离他从大学毕业正好三年。
这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2023年4月还是手握画笔的设计专业大学生。当同学们纷纷涌入“北上广深”成为都市白领时,他却从武汉的大学课堂,转身扎进了家乡的田间地头。
30亩,60亩,75亩,170亩……这个农家子弟不仅让自己创办的北驿果农业有限公司一年上一个台阶,更被人社部门评为市级重点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他是如何从就业大军中抽身,在看似传统的瓜田中跑出创业“加速度”的?当日,记者前往实地探访。
从“为人设计”到“为田做主”
“你是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最终选择回乡务农,当时是如何说服父亲的?”面对提问,邓家康坦言,这一选择并非冲动,而是全家深思熟虑的结果。
邓家康出身农家。为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父亲曾借钱买车跑运输,一干就是二十年。在教育投入上,家里人从不吝啬——从高中到大学,美术专业学习耗资二十余万元。
然而毕业前夕,在杭州的实习经历让他看清现实:日薪百元,转正后月薪不过数千,且设计工作必须完全迎合甲方要求,这令他备感束缚。“实在不行,我就回家种地。”邓家康鼓起勇气向父亲吐露转行的决心。这个看似“任性”的想法,并未招致父亲的斥责,反得到父亲的包容:“行,只要肯干,哪一行都能有出路。”
年近五旬的父亲因长途货运强度大、行业趋冷,也早有转行之意。恰有同乡好友大棚种瓜成功,愿倾囊相授。儿子的提议,让全家下定决心“背水一战”,将30万元积蓄投入首批30亩瓜田。
“回头来看,搞农业的确需要些运气。幸好我们运气不差,第一年西瓜行情好,不仅回本,还净赚15万元。”初战告捷,全家信心倍增。儿子牵头,父亲转型,母亲协助,学美术出身的妻子也加入其中,组建起坚实的“家庭创业团队”。然而创业之路从不平坦,严峻考验接踵而至。
从“农业小白”到种瓜能手
“第二年西瓜行情骤变,批发价从2.2元/斤跌到0.7元/斤,跌幅近七成。”邓家康说,首年利润全部投入后,当年收益几乎归零。
若按全家四人原职业收入计算,两年间相当于损失六十万元,再加三十万元本金,看似亏损严重。对此,邓家康表示,他们并未退缩,反而决定扩大规模。因为他们已摸清行业两大关键风险,并找到了应对之策。
其一是技术关。起初他连常见病害“红蜘蛛”都识别不出,幸有父亲的朋友及时指导,才得以对症防治。自此,他坚持每日巡田,在虚心求教和严格管理中快速提升种植技术。
其二是市场关。瓜价波动非人力能控,邓家康摸索出两大对策:一是引入“西瓜+羊肚菌”轮作模式。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将大棚租给南阳专业团队种植羊肚菌。“我们提供场地,对方负责技术,我们收取租金。”这一安排让大棚全年得以高效利用,成本得以显著分摊,增强抗风险能力。
二是扩大规模,以稳应变。“即便瓜价跌至0.7元/斤,最坏的结果就是保本。要盈利,必须在行情好时扩大产出,因此规模至关重要。”邓家康表示,“今年再次筹集60万元新增百亩大棚,正是基于这一判断。170亩地,只要行情平稳,仅头茬瓜收入即可破百万,后续还有二茬、三茬及羊肚菌等收益。”
当乡土情怀邂逅时代机遇
作为新一代农人,邓家康深感幸运:互联网平台大幅降低了创业门槛。
“抖音的算法精准度很高,能把我的种植日常推给有采购意向的批发商和消费者。”他无需像前辈那样拉着西瓜跑市场、上门推销,只需要分享种植日常,便有水果代办、批发商主动联系。目前,邓家康的微信通讯录里已有近400名客户,实现了“产品找人”的精准对接。
这个时代,互联网平台让好的产品更容易被发现,使邓家康这样的年轻创业者能将更多精力专注于生产本身。与此同时,职能部门也将一系列好政策送到了家门口。
邓家康介绍,以他的公司为例,2024年获得人社部门发放的大学生一次性创业补贴5000元和12.3万元的贴息贷款;2025年又获得大学生创业生活补贴12000元、租用场地补贴5000元,还有10万元的重点项目扶持金……
更可贵的是,这份事业如今有了温暖的底色。他的瓜田每年能安置长期工7人,季节性用工超100人次,为周边村民增加了实实在在的“闲时收入”。这份对家乡的回报,为他百万营收的梦想注入了更厚重的价值。
对于未来,邓家康规划清晰:规模稳定在200-300亩,这是家庭团队管理的最优效益区间。他也不再是那个纠结于甲方审美的设计实习生,他的新“设计”对象,是脚下这片能带来成就感的土地。
回顾这段历程,他想对同龄人说:“做农业要有长远眼光,短期回报或许不如打工,但长远回报可期。”创业没有捷径,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干、一笔一笔清晰地算账,乡村同样是筑梦圆梦的沃土。
创业微课堂
从设计到种瓜, 他算清了 一笔“人生账”
邓家康的创业故事,是我在创业辅导中极为推崇的一类典型。它没有高科技光环,没有融资千万的喧嚣,却更真实、更具可学性,也更能给人以启发。
首先,他的创业始于一次清醒的“自我认知”与“机会成本”计算。这正是许多大学生创业者所欠缺的关键素质。邓家康没有陷入“学什么就必须干什么”的路径依赖,而是冷静评估了自身在设计行业的竞争力、薪资天花板与职业体验,并将其与返乡创业的潜在收益、自主性及发展空间进行对比。他敢于将家庭前期二十多万元的教育投入视为“沉没成本”,从而做出更优的路径选择,这展现了一种难得的商业决断力。
其次,他的模式验证了“资源拼凑”理论的强大效能。“资源拼凑”是指在资源约束下,创造性地整合手边有限资源以实现创业目标。邓家康成功拼凑了家庭劳动力(父母、妻子)、社会资本(同村领路人的无偿技术指导)、政策资源(创业贷款与补贴)以及时代工具(抖音营销),将这些分散的资源高效整合,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师傅领进门”这一点,使他规避了农业创业最大的风险——技术陷阱。这提醒所有创业者,找到对的“引路人”远比拥有启动资金更为关键。
再者,他展现了出色的“风险管理”与“财务规划”能力。农业天生充满不确定性,而邓家康通过“西瓜+羊肚菌”的轮作模式,“平滑”了收入曲线,实现了“大棚全年无休”,这是对冲单一产品市场风险的经典策略。他敢于使用贷款杠杆,并非出于盲目乐观,而是建立在扎实的运营数据和精细的财务测算之上。这种“数据驱动”的扩张决策,正是从事现代农业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创业的成功,未必在于创意有多么石破天惊,而在于创业者是否具备理性精神、资源整合能力、风险管控意识以及脚踏实地的作风。真正的“快车道”,是找到能将个人禀赋、家庭资源与时代机遇深度融合的路径,然后,像种瓜一样,精耕细作,静待丰收。
(湖北文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王炜口述,全媒体记者徐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