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孙修廷 毕学谦 通讯员包伟丽 李海运
在枣阳市王城镇陈店村,汪风顺和梁文学这对残疾夫妇的故事,被乡亲们广为传颂。30余年来,他们相濡以沫、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不仅亲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更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乡邻遮风挡雨,携手共赴富裕之路。他们的经历,生动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真谛,成为乡村振兴中一曲感人至深的奋斗赞歌。
相濡以沫
于逆境中破浪前行
“当初不少人觉得,两个残疾人在一起,日子怕是难熬。”回顾往昔,58岁的汪风顺语气平和,眼神却格外坚定,“但我们始终相信,只要肯干、肯钻研,别人能做成的事,我们一样能行!”
命运的考验早早降临:汪风顺因年少时的一场意外导致左手残疾,妻子梁文学在幼年患病致使右腿行动不便。1990年,两颗坚韧的心紧紧相连,组建了家庭。面对外界的疑虑与生活的重担,他们没有退缩,反而迸发出更顽强的生命力。汪风顺勤恳务实,吃苦耐劳;梁文学聪慧敏锐,意志坚韧。夫妻二人互为臂膀,决心用奋斗改写人生。
在农村土地承包到户的浪潮中,他们敏锐地捕捉到农业生产工具需求增长的机遇。没有启动资金,就从一间租来的简陋门面起步;缺乏雄厚资本,就凭着一手过硬的电焊技术慢慢积累。夫妻俩起早贪黑,精益求精,制作的犁、耙等农具因质量可靠、价格公道,逐渐赢得了周边农户的信任,生意日益红火。第一步的成功,不仅改善了家境,更坚定了他们继续前行的信心。
2003年,凭借之前积攒的资金和精准判断,他们在陈店街南建起楼房和仓库,成立枣阳市风顺棉业有限公司,业务转向棉花收购与棉籽加工。这一次转型,标志着他们的事业迈上新台阶,开启了从小本经营向规范企业管理的新探索。
锐意开拓
在奋进中多元发展
事业初具规模,夫妻俩干劲更足了。梁文学善于学习,经常关注政策信息和市场动态。她注意到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而外地企业却常有用工需求。“能不能搭建一个桥梁,既帮助乡亲们找到工作,又能解决企业用工难题?”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萌生。
很快,“新蓝方”人力资源公司应运而生。“咱们办事,就得讲诚信,让人放心。”这是梁文学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公司立足的根本。他们严格筛选用工单位,贴心服务务工人员,逐渐在王城镇、兴隆镇乃至随州周边地区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每年经他们成功输送的劳动力超过一万人次,有效促进了当地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
汪风顺同样不曾停歇。他笑着说:“她搞劳务输出,我也不能落后啊!”他驾驶三轮车,不畏寒暑,深入各村各户收购粮食、花生等农产品。凭借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他的收购业务稳步扩大,年销售量高达百万斤,成为连接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重要纽带。
2023年,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夫妻俩筹资承包150亩山林。他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在山上种植松树,同时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套种花生、西瓜等经济作物,发展立体循环农业。这种“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模式,当年即见成效,实现年收入超过20万元,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路径。
示范引领
以赤诚回馈乡邻
“自己日子过好了,不能忘了乡亲们。”这是汪风顺、梁文学心底最朴素的愿望,也是他们行动的真实写照。如何带动更多乡亲,特别是那些像他们当年一样面临困难的乡邻共同增收,成为他们新的奋斗方向。
2024年,经过市场调研,汪风顺发现了野菊花种植的良好前景。他主动找到周边邻里,尤其是那些在家的老人、弱劳力或残疾家庭,热情动员:“大家要信得过我,就在房前屋后、边角地里种上野菊花。技术我提供,销路我负责,我保证回收!”
这句掷地有声的承诺,给乡亲们吃下了“定心丸”。很快,周边10多户农户积极响应。如今,他们自家种植的100多亩野菊花,连同带动乡亲们发展的30多亩,已是绿意盎然、长势喜人,成为点亮希望的新兴产业。
“看着这一片片长势旺盛的野菊花,就像看到了大伙儿增收的希望。”望着眼前的景象,夫妻俩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笑容里,有对过往艰辛的释然,有对当下收获的满足,更有对共同富裕前景的无限憧憬。
从白手起家到多元经营,从独自打拼到携手乡邻,汪风顺和梁文学用30多年的时光,以“不怨天、不气馁”的坚韧,将人生的“短板”锻造成了发展的“跳板”,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出最为灿烂动人的光彩。